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一章离婚与新爱 (第6/8页)
哲学观点的主体始终是连贯的、一致的。 阿西莫夫深信,教育与知识是最重要的,并坚信把持权政者的无知是世界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。如他的许多朋友和同事一样,他为许多人对科学的无知感到悲哀与震惊。他认为,对于些那受过⾼等教育的人来说,这种无知就更骇人听闻了。阿西莫夫天生是个教师,在他以施教为乐的背后,隐蔵着他的望渴,即将他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讲授给听讲者。 在阿西莫夫的演说及众多非小说类作品中,个一反复出现的主题就是:他认为这个世界人口经已过剩,这种倾向继续与否将是影响未来的关键,关系到未来世界是充満了灾难与饥荒,是还能够健康发展,使其居民享有安稳舒适的生活。在他的小说中,他也強调了这一主题。《钢之洞》描绘了地球大都市的恶梦及由于人口过剩、食物短缺而造成的必须由计算机来控制的管制局面。在此书中,阿西莫夫认为人口过剩、食物短缺几乎是未来不可避免的个一特征。 阿西莫夫引起人们警觉的能力是有限的,但作为世界最著名、最成功的科普作家,他尽心尽力地发挥着己自的作用。通过在国美人文主义协会的工作,通过他的作品及他在电视、广播讲座中频繁露面的机会,他不断探讨、分析有关未来世界的重要问题,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案。他以此方式加⼊了由爱因斯坦、伯纳德·罗素等伟人开创的事业。他有着与们他共同的理想,主张建立个一世界府政,实行全球裁军,运用科学来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,并防止新问题的出现。 然虽阿西莫夫并未公开卷⼊政治,但他是个安坐于扶手椅的中激进的主民党人。在所的有政治家中,他对尼克松最为痛恨,至甚宣称如果魔鬼撒旦成为主民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竞选,他宁可投撒旦的票也不会支持尼克松。⽔门事件爆发前几年,阿西莫夫对尼克松就已有疑问,事发后,更是幸灾乐祸,认为是这尼克松罪有应得。 尽管他未曾支持哪个政党,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,阿西莫夫是还讲政治的。他参加过旨在揭示人口过剩问题的“非双亲⽇”行游。当田纳西州的原教旨主义团体试图在公立学校废止进化论的教育时,他也参加了为此进行的多场战斗。他认为,不论是在何处,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,打败无知都应是己自的责任。 1974年秋天,回到纽约后不久,阿西莫夫夫妇始开考虑搬出珍尼特的公寓。 珍尼特看中了西六十六街上的一套住宅。是这个理想的居所,位于一座33层大厦的顶楼,是纽约最封闭的住宅区之一。房屋宽敞、宁静,靠近博物馆,还能俯瞰央中公园的丽美景⾊。 一位出版商曾介绍说,80年代末,他到同一街区去看一套现代得多的公寓住宅,带他参观的房产商指着街对面比们他低许多层的一间顶楼房屋说:“那是阿西莫夫夫妇的家。”这位出版商目瞪口呆地回答道:“哦,我为以是个一室內⾜球场呢。” 艾萨克对搬迁并非很热心,但承认是这必须进行的。珍尼特希望能有个大点儿的家,且而楼上新搬来的住户喧闹异常。艾萨克每天仍去克伦威尔,但那个地方也出现了变化,业主正将它改建为一座住宅楼,原很宁静的店酒里施工噪音不绝于耳,也令人很烦躁。 直到第二年舂,们他才安排好了种种搬迁事宜,那时阿西莫夫在正写一篇新的科幻故事,这就是他最著名的《活了二百岁的人》。这部作品于搬迁前夜在克伦威尔封笔,这也是他在这家店酒完成的后最一部作品。随后,他废弃了这个办公室,将他心爱的书房及价值无限的手搞搬到了新家。 阿西莫夫很快适应了新环境。是这他一生的中
后最
次一搬家,他在那里生活、工作,直到他去世,前后近20年时间,是这他在个一地方住过最长的时期。 70年代中,阿西莫夫已是世界科学名人了。他在宴会与科学会议上发表演说的酬金达到了很⾼标准,并经常应邀上电视。自从1957年第次一在有线电视节目上露面以来,到了六七十年代,几乎每个月,这位“好医生”都要上电视谈谈科学新动向。1974年,他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