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页
	
		  		第一章  (第3/4页)
中的陈设并没有变,地毯换过了,以前是浅蓝色,现在是一种自来旧的灰紫,很幽雅。    姚晶并没有马上人题,她说:“徐小姐,你的记性真好,心真细。自从上次你为我写过访问之后,我一直觉得只有你能看到我的内心。而且,你知道什么可以写,什么不可以写。”    我很意外地抬起头,如此称赞,实不敢当,她并不是敷衍我,无此必要。    姚晶为着掩饰轻微的不安情绪,斟出一小杯琥珀色的酒,缓缓喝一口。    女佣人给我没有糖只有牛奶的红茶。姚晶的记性也好得无懈可击,这些小小的周到令我心铭。    她心中是有我这个人的。    她终于说到正题:“你说我会不会离婚?”    问得好奇怪,因为她语气真有询问的意思。    我沉吟一会儿,答说:“不会,你不会离婚。”    姚晶吁出一口气“是的,我怎么会离婚。”    “张先生呢?”我问。    “他在纽约。徐小姐这一阵子有无返过纽约?”    “你怎么知道我自纽约来?”我笑问。    “你们的行家告诉我的。”她微笑。    我说:“外头传说,一概不必理会。我帮你澄清这件事。”她点点头。    她又再斟一杯酒。    黑色的衣服使普通的女人。憔悴苍老,是以我本人绝少穿黑色,谁需要巫婆式的神秘感。但姚晶穿黑色顶适合,衬得她肤光如雪。    酒添增她双颊上的血色,她放下酒杯。    “徐小姐,你认为外头的传言有多少真实性?”    “为什么你认为我不会离婚?”    变成她访问我了。    我分析说:“维系婚姻有许多因素,有些人为求归宿,有些人为一张护照,也有人为爱情,为饭票,或为扬眉吐气,林林总总,数之不尽,关系千丝万缕,目的未达到之前哪儿有那么容易分手。”    她沉默。    我心中打一千个问号。我与她真是泛泛之交,况且记者一支笔,天马行空,什么写不出来,她不怕?不过你可以说她没看错人,我并非有言必录的那种记者。    “你说得对。”她恢复神采。    “或许你应当松弛一点,”我建议“在公余与朋友喝杯茶,搓搓牌。”    她微笑“你有朋友吗?”神情很是落寞。    “不很多,但我有。”我说“那是因为我身不在最高处。”    “有男伴?”她又问。    “有。”仿佛很幸福的样子“是报馆同事。”    “你们在恋爱?”    “不,不是恋爱,恋爱是全然不同的一件事。”我亦微笑。    她完全明白我说什么,这美丽剔透的女人。    水晶甑中插着大束百合花,有股草葯的清香。    “别想太多。”我说。    她点点头。“我等着看你的文章。”    是她亲自开着一部大房车送我回家。    天气冷,她肩上搭着件豹皮的大衣,风姿嫣然。    我讶异“现在还准猎豹皮?”    “这件是狐皮染的,姬斯亚牌子。”她说。    我说:“本地做的皮子样子就是土,穿上都像少奶奶,一脱下就可以进厨房。”    姚晶哈哈笑起来“徐小姐,你这个人太有意思了,我真需要你这样的朋友。”    我内心松一口气。    她脸上寂寥神色至此似一扫而空。    “叫我佐子吧。”我说。    “我是个老式人,落伍了,惯于尊称人家为先生小姐。”说着她按着车子上无线电,播放出白光的歌声,醇如美酒。    她轻轻说:“现代人连沉嗓子与破嗓子都分不清了。”    我不知如何搭腔,幸亏那时已到了家。    无限的依依,我与她握手。    我很傻气地说:“姚小姐,你放心,我一向知道什么可以写,什么不可以写。”    她与我交换一个感激的神色,把车子开走。    板子第二天便登在报上,为她辟谣。    她打电话来,我碰巧听到。    办公室那么吵闹,不方便详谈,只是向我道谢。    我答应与她出来喝茶。    报馆里同事开始称我为“姚晶问题专家”    她内心极端寂寞苦楚,我看得出来。不过控制得很好,这个婚并离不成。她是为结婚而结婚的,怎么会得轻易分手,她需要这个名义,代价再高也要维持下去。    我问行家:“姚晶的丈夫在外头玩?”    他们答:“你什么不知道,反而来问我们。”    张煦先生留在纽约许久,女友是一名华裔芭蕾舞娘,非常的年轻,非常的秀美,他不大回来了。    我无言。    我与姚晶都忙。我在收集资料,想写本小说。而她,在拍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。    我们一直没有碰头去喝那顿茶。    我怀疑她后悔向我说得太多,并且说过也算了。    然后,在上个星期五,消息传来,她在寓所中心脏病猝发逝世。    女佣人看着她嚷不舒服,接着倒地,马上召救护车,证实在送院途中不治。    没有人知道她心脏有病。    目前看来当然可惜,五十年后倒算是一种福气。去世的时候那么漂亮,她给人们的记忆将是永远完美的。    太残忍?不不,往往在电视上看到白头宫女话当年,心里就想,怎么如此没个打算,要不归隐家中,要不脱离尘世,怎么会一样都做不到。    夜很深了,我睡不着,我在纪念姚晶。    据报上说,她去世的时候,张先生并不在她身边。    照老规矩他在纽约。    姚晶诚然有数十万观众,但距离太远,接触不到。    电话铃又响。    编姐的声音:“考虑完没有?”    “考虑好了。”    “交五千字吧。”    “我的答案是不写。” 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