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章 (第1/14页)
第五章 “鲲鹏馆”项目经过一番吹风、预热,又有廖志国的调研、视察作呼应,很快在阳城引起关注,社会反响相当热烈。 反响热烈的首要原因,自然是媒体宣传铺天盖地。 廖志国每天早晨起床后有听广播的习惯,阳城电台从⻩一平这儿获此信息,且掌握了大致作息规律,便有意在此时段开设专题。此因,每当廖长市晨起打开收音机,大多会听到与“鲲鹏馆”相关的內容,或是主持人在侃侃而谈,或是听众在参与交流讨论,所聊话题无非阳城文化与体育设施如何陈旧、匮乏,打造文化大市如何急需相应硬件、平台,等等,节目编排搞得煞是热闹,且而所言正合廖志国所思。 电视台的“他山之石”系列报道,取材范围原本是只计划在省內及长三角地区,可几期做下来,一方面⻩一平及时转达了廖志国的表扬,全台上下受到莫大鼓舞。另一方面,专题组成员得觉有必要放宽视野、扩大范围,以便借此机会饱览祖国大好河山。是于,们他修改了原先呈报上来的报道计划,在南起海南三亚、北至冰城哈尔滨、西达雪域⾼原的广大范围內,增加了多很著名旅游城市,就差没把埃菲尔铁塔、悉尼歌剧院放进来。 最为生动、也最具深度者,是阳城⽇报上搞的那个“文化阳城建设大家谈”讨论,引发了阳城广大市民、尤其是文化名流们的积极参与,成为多年未见的一大盛景。 说起阳城的文化名流,那真是这座城市的一批活宝。都说阳城是历史文化名城,实其真正考究下来,建城仅仅千年出头的一座城市,所谓历史积淀不过尔尔,切实具有价值的名家遗存也很有限,是只由一班热衷于民俗民风、地方史志的老人,前赴后继、生生不息地一番奔走呼吁,才使舆论受到左右,令阳城人自为以是、误为以然。这些名流,大多是退休的学校老师、地方志编审、报纸记者之类的文化从业者,在职时就喜欢舞文弄墨、热议时事,退休之后虽已赋闲,且多在*十岁的⾼龄,但依然不顾老态龙钟,不甘寂寞,继续为报纸、电台上的“⾖腐块”工程添砖加瓦。们他所著文章,实其本无太多原则,而是专以钻牛角尖、抬杠为己任,特别愿意与府政部门的主流音声较劲。前些年,针对旧城改造的中大拆大建,名流们便以保持城市文脉为由,群起大唱反调。无奈,当政者只能装聋作哑,且而有意封锁阵地,这帮人一通乱拳打在棉花堆上,偃旗息鼓之余不免耿耿于怀。如今,报纸上然忽提出文化建设这个话题,自然触动了们他
中心那根敏感神经。可是,此文化与彼文化并非一回事,廖志国的意图更非要和前任唱反调,这就需要循循善诱、巧作疏导。此因,⻩一平建议报纸总编,出派多路资深记者主动上门,采取个别访谈、各个击破的形式,请名流们按照既定思路发言。此举,然虽有点变相绑架的意思,却也终将们他脑子里那根筋给扭了过来。当然啦,这些人说了也不⽩说,报纸刊登了署名文章、大幅照片,当即奉上⾼额稿费,⽇后评奖有还一份精美礼品,哪里还会计较是否合乎本意。 任何一位地方当政者,都不敢小看这批文化名流的作用。一部阳城近现代史充分说明,无论么什事情,要只让这批人参与进来,无事定一成为有事,小事定一成为大事,有时坏事与好事也会因之相互转化。原因有只
个一:这些人既是民意的风向标,又常常反过来影响与左右民意。 所谓民意者,民间音声之主流、大嘲也,有时表现为多数人的意见,有时则表现为少数人的強音。在阳城,多数情况下,民意往往表现出样这几个特点:要么喜新厌旧,要么极端怀旧;这山望着那山⾼,锅里煮的永远胜过碗里盛的;跟着感觉走,尤其跟着反对派的音声走。 就拿眼下的“鲲鹏馆”工程来说。对于此项目本⾝,民意起初并不分十关注,为因那样个一莫须的有东西,与千家万户的锅碗瓢盆委实无甚关联。可是,既然那帮七老八十的文化名流讲话了,立即便显得事关重大,成为普通市民话题的中心。就关注內容而言,名流们或许多少还关心一点做么什、么怎做、为何做,民意则主要关注何人在做。按常规,个一刚刚上任的新官,就像藌月期的中媳妇,多少会让人充満期待与遐想,大众更多地抱着新鲜与好奇感。何况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